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北师大《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一)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30 15:28]    点击数:

  识记部分:
  
  一、荷马《伊利亚特》(1-19)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共24卷,15693行。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4、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本章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建功的时机,这是主旋律,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  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获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5、史诗特点:1、现实与神话因素结合。2、善用比喻。3、客观叙述。
  
  6、《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1、一个片断。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7、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 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8、文章中“饰词”的运用
  
  如: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捷足的(阿基琉斯);集云之神(宙斯);驯马的(赫克托尔)等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公元前5世纪)(22-35)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突变”推动剧情。
  
  4、古希腊较杰出的悲剧诗人,130个剧本,7个流传至今。
  
  5、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俄狄浦斯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他具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他为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敢于反抗神谕。这些都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
  
  2、在追查杀害老王的凶手一事中,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对国家对臣民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尽管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命运的罗网,却仍然一查到底,决不逃避罪责。
  
  3、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这样的思想在古代是相当可贵的。
  
  6、《俄狄浦斯王》戏剧结构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全剧有一系列的戏剧场面和歌队合唱这样两部分组成,歌队的上场下场和歌队的合唱,实际上起到了分幕分场的作用。
  
  2、“回顾式”的布局结构是本剧本较为人称道的地方。所谓“回顾式”的结构特点是:剧本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
  
  三、但丁《神曲·地狱篇》(13-14世纪)(38-50)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较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较初一位诗人(意大利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
  
  3、两个形象: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主观抒情色彩强烈。用意大利文写成;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地狱第二圈。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层。惩罚神职人员。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8、如何认识但丁《神曲·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较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四、薄伽丘《十日谈》(14世纪)(52-60)
  
  1、作者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早年致力于《神曲》研究。是欧洲较早第一个掌握古希腊文的学者。写过叙事诗、抒情诗、十四行诗、史诗、长篇小说,较重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针锋相对地肯定人,赞美人;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认为人有享受爱情和财富的权利,幸福不在来世而在人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去争取个性的解放和现世的幸福。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十日谈以一个故事开端,引出100个故事,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期间用文字串联。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框式结构”
  
  4、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
  
  5、绮斯梦达形象:性格刚强,思想开明,眼光敏锐,能言善辩,行动果敢。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私情暴露后,不否认,不求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勇敢地面对父亲的狠毒行为,殉情而死。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唐克烈并不是坏父亲,但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和旧观念的维护者,他又残忍、狠毒的一面。女儿面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
  
  6、形象刻画的三步骤:1、私恋2、辩辞3、殉情。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地刻画形象。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到刻画女儿的形象,使之极为丰满。较后达到高潮,服毒殉情。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7世纪)(63-80)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154首十四行诗集,人们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2、莎翁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
  
  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3、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较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10、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较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1、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六、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83-95)
  
  1、作者系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较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悲剧《努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2、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吉哈诺)桑丘·潘沙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4、堂吉诃德形象: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5、潘沙形象: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6、两人对比: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
  
  7、艺术手法: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8、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9、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七、莫里哀《达尔杜弗》(97-)
  
  1、作者系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主要作品《太太学堂》《吝啬鬼》《贵人迷》《堂璜》《愤世嫉俗》
  
  2、戏剧人物关系:
  
  白尔奈耳太太:奥尔贡的母亲
  
  艾耳密尔:奥尔贡的妻子
  
  大密斯:奥尔贡的儿子
  
  玛丽雅娜:奥尔贡的女儿
  
  克莱昂特:奥尔贡的大舅子
  
  道丽娜:奥尔贡家的女仆
  
  福莉波特:白尔奈耳太太的女仆
  
  法赖尔:玛丽雅娜的恋人
  
  3、达尔杜弗形象现实针对性:把讽刺的矛头指入宗教人士。揭露教会活动伪善的本质。同时伪善也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恶习。
  
  4、构思特点:主人公迟迟不上场(第三幕第二场);不写伪善者的成功,写他的失败。
  
  5、达尔杜弗的形象: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以牟取私利的伪君子,本性卑劣,心狠手辣,却能言善辩,相于应付。用伪善的手段骗取信任,以达到其罪恶的目的。能曲解教义,把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
  
  6、主人以形象构思艺术:
  
  1、间接介绍,精中笔力,设置悬念。2、 自我暴露3、自我表演,设置一系列戏剧性场景。
  
  八、歌德《浮士德》(18-19世纪)(116-130)
  
  1、歌德是18-19世纪德国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脑》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2、《浮士德》中的两个主要陪衬人物:瓦格纳、靡非斯陀。
  
  3、浮士德一生经历的五个阶段:知识追求,爱情生活,政治生涯,艺术追求、事业追求
  
  4、《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他上天入地,不断追求的过程,包含了从文艺复兴到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的全过程。而且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浮士德》是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上升期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5、浮士德精神: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浮士德精神。
  
  6、浮士德的性格矛盾:在拥有浮士德精神的同时,他又有贪图安逸,安于现状的一面。积极向上是前进的动力,靡非斯陀利用他的弱点,诱使其堕落,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他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辩证发展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较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7、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直抒胸襟、对比烘托(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事物,瓦格纳的平庸委琐等)
  
  8、背诵部分:
  
  A、城门前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的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不错,但愿有魔衣一领,
  
  载我到奇邦异国去远征!
  
  它将是我的无上珍品,
  
  这些珠玑黼黻对我不值一文。
  
  B、宫中的广大前庭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
  
  现在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对高无上的瞬间。
  
  九、华兹华斯《咏水仙》(18-19世纪)(133-134)
  
  1、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主要作品有:《丁登寺》《孤独的收割者》《序曲》。
  
  2、浪漫主义:18末-19世纪初前30年欧洲文学的主流。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崇拜大自然,,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城市文对立;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上喜欢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3、“湖畔派”:湖区多塞特郡乡间生活的一批诗人,寄情湖区山光水色,歌颂大自然,用自然美否定城市文明的丑。代表为: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在序文中提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流流露。”
  
  4、《咏水仙》的思想内容: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安慰,寻找人性归宿的情怀;人的本性与自然精神本性上相一致的观点。以水仙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欢快、美好、淡泊和充实,恰恰是丑恶社会所不具有的,从而暗喻了他对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丑恶现实的否定。
  
  5、《咏水仙》的艺术特点:体现了浪漫主义注意主观抒情的特点。不受古典主意格律的束缚,语言朴素、淡雅、平实。
  
  6、华兹华斯开创的诗风特点:注重主观抒情,形式和格律自由舒展,不须受古典主义诗歌戒律的束缚,语言清淡、朴素、平实。
  
  7、华兹华斯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重视人与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注意自然可感而着意捕捉细节的同时,又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挖掘情感变化;
  
  再次,既有宁静的沉思,又有丰富的想力力,包含着浓郁的哲理;
  
  第四、诗作形式和格律自由舒展。
  
  8、背诵全文: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荡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象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望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旁欢跳,
  
  却不知这水仙舞得欢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色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十、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十九世纪)(136-152)
  
  1、拜伦,英国诗人。(1788-1824),生于破落贵族家庭,从小形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
  
  2、诗集《懒散的时刻》、《英国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新娘》、《海盗》)(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卢德分子之歌》《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堂璜》(未完成)曼弗雷德(哲理诗)
  
  3、主要人物:恰尔德·哈洛尔德;贝拉乔;奥古斯丁娜
  
  4、鲁迅对拜伦的评价:“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于荡涤,……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5、“拜伦式的英雄”――孤傲的反抗者,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与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又脱离群众,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6、奥古斯丁娜形象:萨拉哥撒保卫战的女英雄,反抗暴政,对自由充满坚定信念。
  
  7、大海的意象: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大海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具有反抗暴政,反抗邪恶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也表现出人在大海为代表的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8、主题:反对侵略,反抗暴政,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9、艺术特点:1、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2、抒情与叙事有机结合,抒情为主,叙事为副。3、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
  
  10、背诵两段诗句
  
  A、(五四――四行)
  
  是否因此激动了那西班牙的女郎,
  
  她把放松弦线的琴挂在柳树上,
  
  而和短剑结了好,不再象女性,
  
  勇敢地走向战场,把战歌来高唱?
  
  B、五六――七行
  
  爱人战死后,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牺牲后,她站上她危险的岗位,
  
  伙伴逃奔啦,她阻止这卑贱的行动,
  
  敌人退了,她率领人马去追踪,
  
  谁能给死去的爱人更大的安慰?
  
  谁能象她似的为殉难的首领复仇?
  
  男儿伤心失望时一个女郎却把残局挽回!
  
  C、九六――四行
  
  莫非暴君都非由暴君来征服不可,
  
  而自由之神却连一个卫士或儿女都没有,
  
  不能象哥伦比亚那样拥有这类人物,
  
  在她象武装的处女神巴拉斯似的跳出来后?
  
  十一、维克多·雨果《希腊孩子》《四日晚上的回忆》(十九世纪)(154-158)
  
  1、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
  
  2、雨果作品:
  
  诗集:《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九三年》
  
  《希腊孩子》出自《东方吟》;《四日晚上的回忆》出自《惩罚集》
  
  3、写作背景:《希》――1822年西奥岛上的希腊人发动反抗土耳其压迫的独立斗争,被镇压。《四》――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背叛共和制。12月4日,一个七岁男孩在上街购物时被枪杀。
  
  4、《“克伦威尔”宣言》:提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反对古典悲剧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师法莎翁,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5、“《爱尔那尼》大战”:1830年上演的颂扬反抗社会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剧本。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以浪漫主义取得胜利而告终。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6、《希腊孩子》的三重恐怖,四重主题:
  
  三重恐怖:本该美丽的西奥岛却因为土耳其的铁蹄变成一片焦土
  
  本该欢乐歌唱的孩子却让泪水充满了蓝色的眼睛
  
  本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只要子弹和火药
  
  四层恐怖: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征伐对美丽大自然的摧残是令人憎恶的
  
  侵略战争对希腊西奥岛家园的破坏是令人愤怒的
  
  希腊孩子不屈的抗击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对儿童心灵的扭曲是发人深思的
  
  7、《希》的艺术特征:反向逆接的手法、对比手法(今与昔、焦土与美景、少女与少年)、鲜明的画面感、联想丰富、格律自由、激情充沛。
  
  8、《四》主题:控诉了波拿巴反动政权的残酷,揭露了政治野心家的惨无人道,揭发了反动统治者冠冕堂皇口号下的罪恶,深刻剖析了专制主义者反对共和制的根本原因:专制无非是政治野心家较大专权和专利的保障,为了获得这一保障,反对政治家不但残酷镇压抵抗者,而且不惜伤害无辜者甚至儿童。
  
  9、艺术特点:朴实无华,冷静的写生式笔法,风格朴素直白;沉缓低唱的语言形式;典型细节的刻画。
  
  10、背诵部分
  
  你要什么?美丽的孩子,该拿什么给你,
  
  才能喜洋洋拢合,兴冲冲理齐
  
  你洁白肩头
  
  那未遭铁剪凌侮的金发,
  
  它们在你美丽的额上哭泣,
  
  恍若咽呜的河柳?
  
  什么能驱散你溟蒙的愁影?
  
  是蓝如你眼睛,
  
  环绕伊朗暗井的百合花?
  
  还是圣树的硕果?那棵树很大,
  
  飞驰百年,才能从浓荫中
  
  奔出一匹骏马。
  
  你是否会微笑,若给你一只林鸟?
  
  它的歌声比双簧管更柔丽,
  
  比饶钹更响亮。
  
  你要什么?花?美果,或奇鸟?
  
  “朋友”希腊少年,那蓝眼孩子回答:
  
  “我要子弹,我要火药。”
  
  十二、普希金《咏大海》(十九世纪)(162-165)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2、作品情况:
  
  早年:抨击暴政,揭发农奴制――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农村》
  
  流放期间:长篇叙事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伊的泪泉》
  
  波洛金诺村期间:诗体长篇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1837年:《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俄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自他之后,俄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先进之列。
  
  3、大海的象征意义:“大海是自由的元素”,是自由的象征,诗作是诗人献给大海的赞歌,也是歌唱自由的赞歌。歌颂自由的大海与对专制统治的反抗是相关联的。
  
  4、抒情层次:歌颂大海的自由;对大海各种情态的喜爱;对压抑禁锢的忿懑;对自由英雄的向往;反转“告别”的诗意,让大海的自由精神与自己同在。
  
  5、思想主题:追求自由,反抗专制,时代的革命精神。
  
  6、艺术特点:突出主观抒情性,写实与象征结合,对比比照,前后照应。
  
  7、背诵部分:
  
  A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较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较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的,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B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十三、惠特曼《斧头之歌》(167-178)
  
  1. 惠特曼是美国著名诗人,被称为“热烈的激进民主政治家”。若用一个字概括<草叶集>,就是“民主”一词(惠特曼语)
  
  2. 《草叶集》――
  
  歌颂“自我”,抒发“人的力量与活力的《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为你,啊,民主哟!》
  
  赞颂蓬勃发展的美国,赞美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人格和创业精神的《斧头之歌》《我听见美洲在歌唱》
  
  反对蓄奴制,悼念林肯,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废除蓄奴制斗争的《敲呀!敲呀!鼓呀!》《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较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赞美欧洲革命、批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的《欧罗巴》《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
  
  诗集的基本主题是讴歌民主、自由和人类平等。较终版收诗近400首。
  
  3、斧头的象征意象:劳动人民与劳动者创造力的象征。
  
  4、草叶集的主要思想内容:讴歌劳动创造与开拓精神;揭示劳动者一定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成为新生活的主人道理;只有通过开拓与创造的劳动才能建立真正理想社会的情怀。
  
  5、艺术特点:象征手法与具体实物相结合;自由体重复手法的运用;以重复,排比、平行等手段加强诗作的节奏和气势,形成雄浑、奔放、粗旷、豪迈的风格。
  
  十四、司汤达《红与黑》(180-199)
  
  1、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24年发表达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美学宣言,提出“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的现实主义主张。《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取壮阔、较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
  
  赞美司汤达是有对生活“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歌德)
  
  2、主要作品: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
  
  3、《红与黑》中的主要人物:于连,德·雷纳夫先生(市长)及夫人,德·拉莫尔(候爵),玛蒂尔德(候爵的千金),瓦勒诺(贫救所所长)马斯隆(教士)谢朗神父,
  
  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也是较壮丽、较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要求作家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和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人义和个人主义;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手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政治小学与“1830年纪事”:作品深刻反映了1825-1830年,法国王朝复辟后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19世纪头30年间历任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竭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宗教统治,扼杀自由思想;自由党人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从上层到下层,人人都在为权力、金钱、不择手段,钻营奔走。
  
  6、于连基本性格: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野心家典型。矛盾的性格,对社会的反抗与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他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较终目的无非是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是全部的激动与动力之所在。由于缺乏高尚的目标,因此以失败而告终。
  
  7、再次征服雷纳尔夫人: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爱情与征服的野力联系在一起。
  
  8、第四十四章:看透了社会和宗教的伪善,认识到年轻人象蚂蚁蜉蝣一样,终将被伪善的社会风气所吞噬。
  
  9、艺术成就:
  
  首先、心理描写极为出色。(既虚伪又真诚,既多疑又勇敢)
  
  其次、擅长在特定环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营造紧张氛围。
  
  十五、巴尔扎克《高老头》(十九世纪)(202-221)
  
  1、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共收录96部长、中、短篇小说,700多万字,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其主题为“揭露金钱罪恶”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了不起的辩证法”。
  
  3、《人间喜剧》:
  
  《舒昂党人》(处女作)、《古物陈列室》、《红色旅馆》、《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驴皮记》、《交际花盛衰记》、《邦斯舅舅》、《贝姨》、《高利贷者》、《幻灭》
  
  4、《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另一方面,展现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历史真实。
  
  5、高老头形象分析:
  
  父爱的悲剧典型:第一、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爆发户,通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生财有道。第二、他是一个“父爱的基督”,无限地溺爱妇儿。以金钱作基础和手段,满足她们一切欲望。但养成了她们自私自利的人生。较后成为父爱的牺牲品。第三、金钱关系的受害者。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统一,通晓经济规则的同时,却不懂得人生哲学。
  
  6、从《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典型时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1、重视塑造人物的典型性。其主要方法是突出人物的某种情欲,把这种情欲演化为人物的独特个性,从而使这一形象鲜明生动。在他笔下,高老头就是父爱的典型。2、善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贡献。比如塑造拉斯蒂涅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
  
  7、《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对塑造拉斯蒂涅形象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是什么使拉斯蒂涅走向堕落?
  
  1、高老头临死前的情景描写,使高老头的悲剧发展到顶点。当高老头结束了生命,拉斯蒂涅也下定了决心,自甘堕落,结束了他野心家的性格的演变过程。2、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的惨状,看到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行为,还联想到鲍赛昂夫人的遭遇之后,他深深的明白:“美好的灵魂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持久的,真是,伟大的感情怎么能跟一个委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混为一谈呢?”但是,他的灵魂中已经注入了伏脱冷的血液,认为罪恶不是为消灭罪恶,而是为适应罪恶来实现自己的罪恶。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较后一滴眼泪,从此走上野心家的道路。3、金钱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金钱引诱青年人堕落,这就是《父亲的死》的主题和内涵。
  
  8、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一个来自外省的纯朴青年,经过巴黎社会的洗礼而成为野心家。高老头之事在他的性格演变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高老头之事、博塞昂夫人的出走、沃特兰的被捕(人生三课),一方面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另一方面使他彻底认清了现实社会,终于“埋葬了他青年人的较后一滴眼泪”,下决心和上流社会“拼一拼”,走上了政治野心家的道路。
  
  9、艺术手法
  
  个性化的人物描写,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种情欲,形成独特的个性
  
  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物性格演变过程及其与客观社会环境关系,纵横交错地刻画人物。
  
  十六、《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224-237)
  
  1、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语)的代表。
  
  2、代表作:
  
  早期(30年代)创作乐观,多以下层人物受到仁慈保护为结局:《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奥利弗·推斯特》(雾都孤儿)
  
  中期作品(40年代),对资产者的幻想开始减少,批判日益深刻:《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马丁·朱述尔维特》
  
  晚期作品(50年代)触及资本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揭露更加深广:《荒凉山庄》、《小杜丽》(司法议会政治);《艰难时事》(反对功利哲学,表现劳资矛盾);《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反映金钱罪恶关系)。
  
  3、“一派出色的小说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小资产者的愿望和要求,揭示劳资矛盾,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也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4、主要人物:梅尼特医生、厄里弗蒙地候爵兄弟、得伐石夫妇、代尔那(女婿)、卡尔登(牺牲者)
  
  5、《双城记的》创作目的和意义:作者对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忧虑的产物,目的是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给英国统治者敲响警钟。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一是当时英国社会酷似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法国。二是英国统治者应从法国革命所引出的社会后果中引以为戒。
  
  6、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矛盾性: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共存。一方面通过描写革命前夕封建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血腥迫害农民,从而揭示革命暴发的必然,认为革命是正义的、必然的。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仁爱救世的思想,反对把革命视作一种报复行为,主张用仁爱和宽容来化解社会矛盾。梅尼特医生的形象就是一种既痛恨暴行,又期望用爱来战胜恨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想。
  
  7、对法国大革命的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的罪行,骄奢横暴,血惺迫害,农民的悲惨遭遇。通过候爵兄弟被得伐石的朋友暗尔、城堡被农民放火烧毁,表明压近者不停止他们的暴行,迟早会迎来灭亡,从而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暴发的原因,给英国统治者提出警告。
  
  8、作品所暗示的“药方”:仁爱精神,要人们用仁爱宽容来对待敌对阶级。这种仁受不仅使敌对的阶级、人互相谅解,还改变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其实是不现实的理想)
  
  9、艺术成就:首先,作家的创作采用了极其严格地现实主义手法,地点真实、时间准确、情节细微、事件典型,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现实审判的场景有机结合。形成了包容过去和现在、原因和结果、暴行和复仇等诸多因素于其中的独特艺术氛围;其次,注意人物的对话,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特别是将故事讲述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以及法庭上人物的语言有机交织在一起,高超的三重话语同时共鸣的魅力。
  
  十七、果戈里《死魂灵》(19世纪)(239-253)
  
  1、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果戈里,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小说家,是俄国“自然派”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普希金后,俄国文坛之主。
  
  2、代表作: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说集《密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英雄史诗风格的《塔拉斯·布尔巴》
  
  小说集《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
  
  戏剧《钦差大臣》
  
  长篇小说《死魂灵》
  
  3、《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商人乞乞科夫
  
  五个地主:
  
  玛尼洛夫是个甜腻腻的地主,只会讲庸俗的礼数,虚浮的客套;
  
  女地主格罗潘奇卡狡猾多疑;
  
  诺兹德廖夫流氓无赖;
  
  索巴凯维奇凶狠残忍;
  
  普柳什金是个守财奴;
  
  4、自然派:反对当时流行的矫饰文学和浪漫文学,以批判的态度如实地反映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庸俗、腐朽、黑暗和反对的现实。这个流派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成为俄国文学中较强大的流派。
  
  5、“死魂灵”的含义:魂灵与农奴在俄语中是同一单词,死魂灵指的就是死去的农奴。乞乞科夫抓住了人头税与土地开垦贷款之间的关系和漏洞,倒卖死农奴户藉,进行投机。所以,“死魂灵”还指地主阶级已经成了“死魂灵”。
  
  6、“含泪的笑”:果戈理善用的把幽默、夸张、尖刻融于一炉的讽刺风格。在讽刺之中,作者常常对自己讽刺的对象充满了哀怨酸楚之情,饱含着心酸的喜剧性。被称为“含泪的笑”在《死魂灵》中,更多的是彻底否定性的批判。是作者是对俄国地主直接尖酸讽刺,严厉针砭,或在言语中进行嘲笑。
  
  7、《死魂灵》的主题和社会意义:通过一个一心钻营的商人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全面讽刺了19世纪俄国城乡落后腐败的现实,大担揭露了这个俄国社会的痼疾,刻画了一批腐朽、没落、庸俗的地方、官僚和投机商人形象,深刻挖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荒诞性。全面揭发批判了俄国专制农奴制,说明了农奴制的基础已经腐朽了,从而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意义。
  
  8、果戈里塑造普柳什金形象的方法:
  
  首先,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这个地主的生活状态;
  
  其次,写地主的种种特征:1、把他当成管家婆;2、肖像描写;3、装束;4典型动作。
  
  再次,作家追述了这个怪人的历史(不断积累中成为钱的奴隶)
  
  较后,正式描写普柳什金的言语、动作和心理。
  
  普柳什金的性格特征: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身上集中了守财奴较突出的特征:贪婪、吝啬、保守、没落、腐败。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典型。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提示了对财产的贪欲和占有使人丧失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
  
  但他不仅仅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国的一个毒瘤,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大地是一个反差,造成这一反差的正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官僚又是这一制度的支柱。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作家指明了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宣告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9、《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A:含泪的笑
  
  B:自然派手法(以现实无情地揭发、严肃批判)
  
  C:环境与人物相得益彰的典型化手法。
  
  D、死魂灵的语义双关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